新书推荐 | 李良荣、方师师《网络空间导论》

作者:李良荣、方师师 发布时间:2018-06-05 16:00:04来源:+收藏本文

书.jpg

《网络空间导论》

作者:李良荣、方师师 主编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5月

 

新书介绍

过去几十年,互联网如同社会的发动机,引发了技术革命、传播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似乎都被吸纳进来并重新组织架构,这样的改变渗入社会肌理,潜入文化深层,我们成为了“网络人”,“网络空间”成为我们无可逃遁且日渐依赖的“现实”空间。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互联网带来了个人信息数据泄露、算法推荐的系统偏见与信息茧房、自动驾驶的合规性模糊、网络恐怖网络犯罪屡禁不止等一系列问题,当我们试图回归原有的传播理论、政治框架、社会框架以及技术框架下去思考时,却仍感力不从心,有些现实与理论的割裂,这些问题在原有框架下也无法独自、完全解决。


1.jpg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李良荣教授将“网络空间”这样一个多学科交汇视角引入新闻传播学科。他最近主编出版的《网络空间导论》便是这样一种尝试与实践,该书将新近热点问题与现象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用“网络空间”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和思考网络空间的技术特征与社会逻辑,力图从不同角度、多个层次、全面立体地展现当前互联网在技术应用、组织架构、政治经济、媒介文化、网络素养、安全治理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与深层影响,并试图对未来的网络空间趋势与治理进行预测。

 

全书分别为技术层、传播层和社会层三个主要视角来观察“网络空间”。技术层主要涉及网络空间的技术演化,包含技术基础与技术应用的发展与更迭;传播层主要涉及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传播与关系模式,分为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与传播生态三个主要部分,体现在传播群体的重构、传播媒介的融合、舆情生态的演变上;社会层涉及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重叠与互渗,从数字经济、网络文化、网络安全、网络理政四个角度综合分析网络空间作为一种“颠覆创新的力量”对于现实空间的深刻影响,而在这一过程中,网络空间也在不断变化,网络逐渐也成为一种“现实”。

 

3.jpg


《网络空间导论》共十个章节,分别从五个层次进行阐述。在每章每节,作者都会对该章节涉及的相关原理进行阐释,对相关趋势进行总结,对重要问题进一步讨论。

 

第一个层次是“定义网络空间”,主要包括绪论、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网络空间的概念、特征、理论化目标以及对于网络空间的基本判断。作者认为:

 

①网络空间是由技术与数据驱动的,未来算法、算力和数据将构成网络空间的核心竞争力。

 

②网络空间中行为主体的组织结构与互动关系将处于永恒的变动之中,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会交替出现。

 

③网络空间中的符号、话语、文化样式与网络技术形态、用户属性、法律法规、平台规则等密切相关,网络空间将形成自己的文化风格与信息传播方式。


④网络空间中的共享经济、加密货币等经济金融新形式将改变传统社会的商业形态,一些行业将面临盈利模式和操作模式的洗牌,而一些创新性的使用则会带来新的机遇。

 

⑤网络空间治理将成为未来国际间实力竞争与博弈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强国”作为未来的国家战略政策,将全方面覆盖硬件、软件和内容方面的建设。

 

⑥网络空间未来必然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网络空间作为未来人类生活栖息的“命运共同体”,其秩序需要多利益攸关方协同共建。

 

⑦“网络空间”概念强调的是网络技术塑造的新时空:我们已经无法逃离这个空间,线上、线下已经融为一体;我们穿梭在各种数据中,成为了真正的“网络人”、“数据人”。


4.jpg 


第二个层次为“技术驱动的空间再造”,主要包括第二、三章。从互联网基础的技术性出发,以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呈现网络空间技术是怎样一步步建构起了“网络空间”这一实体性的存在。同时,将网络技术与网络应用置于Web 1.0到Web X的代际划分中,阶段性地展现互联网应用的迭代与更新。这样的划分也符合一般对于互联网发展路径的认知。作者认为:

 

①PC互联网奠基网络空间,移动互联网形构网络空间,物联网使物理世界本身成为了一种信息系统,是网络空间技术发展的巨大进阶,联结起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


②移动互联网消除了空间的障碍,让人们的网络行为也不用局限于某一固定场景和空间;所有的碎片时间都可以加以利用,线上线下互动频繁;虚拟与现实彼此融合,线下社会关系的在网络空间中得以体现,线上线下身份趋于统一;人机交互技术将虚拟体验与现实体验彼此融合,互相补充。

 

③技术创新驱动的“万物皆媒”。互联网的深度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过去以媒体机构为主导的传播生态,传统媒体开启深度数字化转型,平台型媒体崛起,自媒体的繁荣兴盛,技术的更新迭代通过网络应用嵌入到人类社会中,推动了人类社会形态的转变,拓展了网络空间的想象和实践,人类社会的传播格局正处在深刻的变化之中。

 

6.jpg 


第三个层次为“网络空间的结构重组”,主要包括第四、五章,分别从网络社群和媒介融合两个角度切入“网络空间”的组织特征,体现出网络空间对于现实世界连接形态和协作方式的改变。作者认为:

 

①论坛是中国人的“网络茶馆”,催生出网络空间社群这一全新的结群方式和实体的人群。作为个人“麦克风”或“客厅”的博客,极大地满足了个人表达和塑造自我主体性的欲望。微博以其节点式、嵌套性的传播,在其“弱连接”机制下依兴趣、价值观、话题等驱动形成网络空间社群。微信则以其丰富的应用成为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场景,让每个人呈现出多面相的、完整的、本真的自我。依托微信的“强连接”和“强到达”,促成了熟人圈的“重聚”和“隐形的”网络空间社群。


②就舆论格局来说,因自媒体、社会化媒体的崛起冲击着媒介一元化和舆论一元化的现有格局,“一言九鼎”不再,而是基于社群的“众声喧哗”登场。再加上经济改革引发的市场从政府职能中剥离,推动了自身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发展,社会力量逐渐增强,一个“强国家—强市场”的格局渐渐形成,而社会力量也在逐渐增强,最终向“强国家—强社会—强市场”的目标迈进。

 

③当下,新闻与娱乐、新闻与公关、意见和信息之间愈发难以区分,边界愈发模糊,新闻成为了一个分散和开放的过程。新闻的呈现方式也比过去更加注重个人视角,注重对话性和视觉化,我们在网络平台上看到的新闻普遍比过去在传统媒体上看到的更“杂”,也更“软”。

 

④新闻生产模式的创新呈现出“前窄后宽”的特征,即后台的操作越来越复杂,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合力对大数据采集、分析、筛选、组合,然后实现可视化,而新闻终端的界面越来越个性化、定制化、方便使用,视觉效果简洁、干净、赏心悦目。

 

 7.jpg

 

第四个层次为“网络空间与现实互动”,主要包括第六、七、八、九章。如果说前面两个层次是在技术和抽象的层面讨论网络空间,这部分则从具体的社会实践与互动出发,综合体现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之间深度渗透、密不可分、相互建构的情境与内容。此部分涉及传播学、政治学、经济学与文化研究,可以说既简明扼要同时又全面覆盖网络空间的学科分析维度。作者认为: 

①当前的舆论场实际上就是各种力量的博弈场,而舆情则是舆论场对决的结果。网络舆情不加筛选、修饰且更广泛地呈现在公众和官方面前的方式,让官方充满敬畏感,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决策,不断地刺激着每个人的神经。

 

②新一轮产业革命实质是抢占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产业发展制高点,在未来全球经济发展中占据领先地位。强化在互联网经济领域的主导权,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是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各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共同选择。

 

③网络文化经历了精英阶段、大众阶段,目前正在朝着小众化的范式转变,这也体现出网络与全球化潮流文化的趋势统一,与网络时代公民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不断融合。

 

④网络空间并非风平浪静的港湾,网络安全始终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矛盾:《网络安全法》的出台,虽然使治理有法可依,但要取得实效还需制度与政策的配合;行政管制虽然见效快,但其也内含了管理成本高、自我封闭性强、部门间协调性差等局限;各国对网络空间的话语权、网络规则的制定权和网络疆界的划界权的争夺,又为我们实现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0.jpg


第五个层次为“网络空间的治理想象”,主要包括第九(部分)、十章。这部分是“网络空间”原生的问题和治理的方案。不仅具有全球性特征,同时还非常具有中国特色。这部分可以说是“网络空间”目前最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前沿,虽具有诸多不确定性,但也伴随大量机遇。作者认为:

 

①当前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社会结构中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原本自上而下的垂直治理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很难有效发挥作用,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也有了新的延展与体现,这是国家治理所面对的新环境,也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新要求。

 

网络理政作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的一种模式,对构建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的政治、文化环境颇具影响。在传播政治价值、强化主体意识、塑造政治信任、扩大公民参与、创新社会治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2.jpg


美国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说过,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互联网还在发展,变化不会穷尽。如果我们要看清未来的网络空间,可能需要对当前网络空间的变迁与架构有更深刻的理解。李老师的《网络空间导论》一书确如书名中的“导论”一样,是我们认识当前网络空间的一把钥匙。

 

作为普通读者,时常会被互联网的种种乱象冲昏头脑,而《网络空间导论》厘清了网络空间相关的一系列具体概念,深入浅出,既有理论视角又有现实案例支撑,书中提供的材料案例也极具代表性,既立足于国内实践,又吸收国外的重要经验,生动有趣,回味无穷,是理解当前网络空间的不可或缺的读物。当然,书中尝试搭建的“网络空间”这个新轮廓,是作者对当前互联网新动态新生态新业态的一个思考,也并非坚不可摧,不过确实为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是一种新的探索。

 

作者简介

李良荣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

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2006-2013)。研究领域为新闻传播学理论和国际传播,主攻当代中国新闻业改革、第四次传播革命。著有《新闻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等。教育部“211”两次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全国15所大学兼职教授。


方师师

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

社会学博士后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

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互联网研究中心(CIS-SASS)副主任,奥地利萨尔兹堡大学ICT & Society Center(2012)、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多闻雅集”(2015)访问学者,入选香港中文大学第十届传播学访问学者计划(2017)。研究领域为数字社会学、批判算法研究、在线内容治理。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TSSCI 1篇,CSSCI 12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4次。独立主持教育部、上海市课题2项。数篇研究专报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受邀前往港澳台、芬兰、荷兰、丹麦、挪威等高校学术智库机构进行交流访问。 

 

全书目录

前言


一章 网络空间绪论 


第二章 网络空间技术 

第一节 PC互联网:网络空间的奠基

第二节 移动互联网:网络空间的形成

第三节 大数据与物联网:网络空间的变革 

     

第三章 网络空间应用

第一节 Web1.0:网络传播的兴起

第二节 Web2.0 用户创造与分享的时代

第三节 Web X:网络空间应用的未来

 

第四章网络空间社群    

第一节 网络空间社群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网络空间社群的组织与交往

第三节 网络空间社群的影响与意义

 

第五章网络空间融合    

第一节 融合的争议与边界 

第二节 媒体融合:国情与实践

第三节 媒介融合:变化与创新

第四节 产销合一:网络时代的“用户”

 

第六章 网络舆情嬗变

第一节 网络舆情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节 网络舆情的阶段与载体

第三节 网络舆情的机制与问题

第四节 网络舆情前沿研究方法

 

第七章 数字产业勃兴

第一节 互联网与新产业革命

第二节 全球互联网产业升级

第三节 互联网企业的迅猛崛起

 

第八章 网络文化变迁

第一节 网络文化与数字生活

第二节 网络素养与媒介教育

 

第九章 网络安全治理

第一节 网络安全的提出

第二节 西方国家互联网管理方式

第三节 中国网络安全治理

第四节 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

 

第十章 网络理政探索

第一节 网络理政兴起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网络理政发展的阶段内容

第三节 网络理政的价值作用

第四节 网络理政视角下新闻传播的角色转型

 

后记

 

0条评论 网友评论 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