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旭:扎克伯格的国会听证和美国网络管理思路的转型

作者:姚旭 发布时间:2018-04-13 10:39:07来源:+收藏本文

1523587516392131.jpg

姚旭  bet36365体育在线live助理研究员 博士


编者按:马克·扎克伯格刚刚参加了国会的听证会,再次因为Facebook大规模泄露滥用用户数据而道歉并接受询问。该事件震动全球,和一家名为“剑桥分析”的公司紧密相关,并引起了各国官方与民众的高度关注和担忧。据称“剑桥分析”数年间非法收集了Facebook上超过8700万的数据,且该公司是2016年总统大选中特朗普的主要合作方。这一事件将对美国中期选举造成何种影响?从“棱镜门”到“维基解密”再到“剑桥分析”,美国互联网丑闻不断,其提倡的“互联网自由”又将何去何从?


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体之一“脸书”Facebook的话事人马克·扎克伯格,终于在美国东部时间4月10日下午2点15分来到了国会山,接受为他和他的公司专门定制的联合听证会,在5个小时之内迎接了44位国会议员的轮番轰炸。扎克伯格一遍一遍地重复“我们错了”,却依然没有办法将Facebook和自己完全洗白。

将Facebook和扎克伯格一起变成近期全球科技圈、商业圈和媒体圈焦点的是一家名为“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公司。

据称该公司依靠设置在社交媒体Facebook上的第三方软件,在没有特别提醒用户的情况下,于数年间非法收集了Facebook上总数超过5000万的个人数据——这个数据在现在已经激增到8700万。通过这些数据,用户心理得到了精确的刻画,会持续不断地接收到有针对性的广告和新闻。

更耐人寻味的是,该公司是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参加2016年总统竞选时的重要合作方,现在美国国内的舆论开始趋向于认为“剑桥分析公司”凭借大规模的非法数据收集、整理和精确的信息投送,为特朗普赢得总统竞选立下了汗马功劳,引起了各国官方与民众的高度关注。


一、事件本身值得注意之处

第一,从该公司的算法实现路径上看,实际上是依靠在线社交平台用户间的关系网络进行指数级传播,通过对大量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点赞或评论的行为进行累积性分析,将在线用户分为数十种不同的性格和喜好类型,进而依靠精准的用户形象分类对其推送特定内容。

以美国总统选举为例,该公司经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后从与用户价值观和喜好相近的角度,向其推送希拉里的负面消息和特朗普的正面信息,这其中还包括一些特别定制的假新闻。假设有用户在Facebook上针对某议题点赞,那么该公司就很可能会收集到这一信息,订制出“希拉里反对该议题”和“特朗普支持该议题”的帖子或广告,定向推送给该用户,不断改变其对两位候选人的观感。

第二,从近年来参与的相关事件来看,该公司涉及到的国家、地区的选举遍布各大洲。去年三月份,纽约时报的调查记者就提出过这个问题,指出特朗普的胜选中有“剑桥分析”这家公司的身影。该公司经常以左右美国大选为宣传的噱头,其首席执行官尼克斯更是在一次暗访中宣称,他们在近几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超过100次选举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定位你的选民,打动他们并让他们采取行动。”

根据彭博社和其它一些媒体的采访资料显示,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殊情况,该公司还会通过传播虚假消息、伪造选票、伪装成当地青年人进行涂鸦或张贴非法海报等方式,煽动族群和宗教矛盾,干扰甚至直接左右选举结果。

第三,从该公司和Facebook的关系来看,Facebook本身也存在巨大的问题。如果不是该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主动发声披露相关内容,此次事件可能还不会引发这么大的震动。随着事态的发展,Facebook这一社交平台也从最初“不知情的受害者”,变成了放任“剑桥分析”依靠自己的平台持续运作了三年而不作为的“纵容者”。

但面对这一事件,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在事发三天后才首次发声,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歉意并愿意接受国会听证,承认他们“犯下了错误”。此时,Facebook的股价已经重挫了10%,除此之外还可能要面临超过自己市值四倍的天量罚款,如果转圜不利,全球第一大社交媒体平台将有可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从这个角度上看,所有已经产生的或是将要发生的严重后果,都是Facebook为其长期以来数据管控不力、忽视对用户隐私进行保护所付出的代价。自“棱镜门”事件后,曾经在“颜色革命”中“战果累累”的美国互联网巨头们再次遭到重创。

1523587720105607.jpg


二、事件不断发酵引起全球范围内的三重担忧

第一,该事件引起了社会上对社交媒体巨头如何使用并保护用户私人数据和隐私安全的担忧。全球科技巨头们手中已经掌握了天量的用户数据,依靠已有成熟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已经可以针对特定群体甚至特定个体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从其购买喜好习惯到出行规律,最终形成对其政治意见倾向性的判断,进而加以引导。

到现在为止,拥有客户数据的公司对这些私人数据进行利用的边界都还不够清晰,全球各国的规制与治理方式当中均未明确,也是所有国家在管控当中的一个难题。

第二,该公司帮助特朗普在总统竞选获胜使得普通民众感到极度缺乏安全感。最新的调查显示,民众对Facebook的信任度降到了7%这一有史以来的最低点。

在“棱镜门”事件于2013年爆发时,美国民众就产生过极大的愤怒和不满,认为以Facebook和苹果等为首的网络科技巨头对自己的私人隐私没有一丝尊重;此次事件造成的影响可能更加恶劣,因为民众突然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其实不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的,而是被某一个公司所决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剑桥分析”、Facebook和特朗普这三者在某种程度上被捆绑在了一起,成为了民众愤怒宣泄的对象。尤其是以美国几乎所有主流媒体为代表的特朗普的反对者们呼声最高,特朗普在国内再度面临极大压力。

3月21-23日,路透社对2237位调查对象进行的调查,发现只有4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相信Facebook在处理用户数据方面遵守法律,相信亚马逊的比例为66%,相信谷歌的比例为62%,相信微软的为60%。超过一半的美国人(51%)已经失去了对公司诚信的信心;同时,过去一个月内包括facebook等社交媒体用户中,17%左右的人更改了自己的ID。

表.JPG


第三,此次事件和一年多以来持续不断的特朗普“通俄门”形成了叠加效应,增强了特朗普在美国国内反对派的声势,放大了特朗普竞争过程中的污点,强化了特朗普“不可信任”的国内舆论倾向。

特朗普在竞选总统的阶段就饱受“通俄”指责,先后有数名高官因此离开权力中心,其中包括原联邦调查局长科米、原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弗林。美国国内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内反对特朗普的阵营始终抓住这一点不放,力图证明特朗普通过非法手段获得了总统之位。

此次用户信息被大规模利用的事件无疑是将“通俄门”对特朗普的影响再次放大,为特朗普的反对者们送上了最新鲜有力的弹药,在中期选举当中势必将被反复拿出来当做掀翻特朗普的武器。


三、美国对于“互联网自由”的重新评估与转向

发达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拥有更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美国不断鼓吹网络空间的完全开放,很大程度上是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服务自身的国家利益。

美国提倡互联网完全开放的高潮是在2010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在华盛顿的讲话中高调提出“互联网自由”的概念。希拉里抨击了对网络内容的审查制度,倡导全球范围内信息的自由流通,并在2011的第二次演说中明确将这一概念纳入到美国外交政策框架当中。事实上,美国长期以来依靠树立“互联网自由”的“政治正确”,在世界多个地区成功引发“颜色革命”,也从没有停止通过网络宣传对于中国和俄罗斯等潜在对手进行内部破坏。


美国提倡互联网自由开放的进程实质上在不断受挫。随着内部政治斗争升级、外部维系国际的地位的能力相对下降,美国政府对于“互联网自由”也在进行重新的评估,并且慢慢开始转向。美国从“棱镜门”和“维基解密”开始被坐实了“双重标准”,一方面宣扬全球范围内的网络信息流通及反对审查和监视,一方面则在国内外采取大规模的网络与信息的监听与监视,而且不仅是国家机器的秘密行动,更是有几乎所有美国的互联网巨头配合。

如果说之前这一阶段只是对美国政府的国内外声誉造成了打击,那么此次Facebook纵容大规模个人数据泄露并直接服务于特朗普胜选的事件,无疑将美国及其互联网巨头们再次推上风口浪尖。所有人都必须关注,掌握了数亿个人数据的互联网巨头们是否具有可靠的技术能力保护个人隐私,甚至于他们是否有保护个人隐私的意愿。由于美国政府及其互联网巨头们习惯了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传统的主权范围,迄今为止还没有明确的的互联网治理体系,已经开始落后于中国与其欧洲盟友。

从马克·扎克伯格自身的角度来讲,他一贯仔细维系的形象遭到重创。在国会不但要应付“这次道歉和2006年有什么不同”“我们是不是要花钱才可以有隐私”的质询,还要看着到处高举着的抗议标牌而毫无办法,更不要提他和埃隆·马斯克之间的旧怨再次点燃。

从Facebook的角度来说,即使是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称“Facebook公司内部员工十分团结士气高昂”,也无法掩盖“删除Facebook”的标签不断在网络空间增多的现实。

马克·扎克伯格、Facebook和西方的监管体系都必须好好思考一下,究竟怎么做才可以挽回美国人民被他们伤透了的心。


微信编辑:鄢宇濛

本文版权归“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公众号联系并注明出处。

如有投稿,请直接发至yaoxu@fudan.edu.cn或zhongmeihuxin@163.com。一经录用将有稿费奉上。

微信图片_20180413105738.jpg

0条评论 网友评论 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